《诛仙》可以说是萧鼎给自己挖的一个大坑,到最后,他还是没能跳出来,所以才有了这半部经典。当然,这半部经典足以传世,其宏大的结构、精彩的故事足以让后来者哀叹,评论者汗颜,这也包括我。即便下面的文字构成了对作者的大不敬,也仅可理解为升斗闲民的一派胡言。
事出有因,让我产生思考的是,读完《诛仙》之后,脑子里那些久久不能散去的疑惑,即便时光转眼已过十七年。我也没有什么高明之处,所疑惑的,大多与网上流传的“诛仙十大谜团”相同。十个人心中就有十个不同的江湖,十个人心中或许也有十个不同的《诛仙》,我在这里要讲的是,我所理解的和我所期望的。
原著已经用150万字为我们构建了一个草灰蛇线动人缠绵的仙侠世界,十七年来,我时常在闲暇回味故事里那些惊心动魄的斗法场面,那些感人至深的情感细节,但无奈又有那么多遗憾始终萦绕心头挥之不去,慢慢的,我产生了一些想法,如果《诛仙》能注入更多的历史考量,在故事结构上做出一些调整,会不会更加完美,甚至趋向于伟大呢?
作者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开始全书,我的理解是,这句出自道家经典的话,它不单是这部小说的点睛之作,其实本身就是华夏历史文化的精髓。《诛仙》的意境起点很高,完全可以以此构建一个镜像华夏几千年历史文化的仙侠世界,甚至不需要太多的调整就可以实现。西方的《魔戒》以国家为基本单位书写了几千年的创始神话,那是因为西方社会自古以来就有正统的契约精神,神州浩土几千年来豪杰辈出,以江湖形式的仙侠世界书写历史,更适合东方人的口味。原著拥有超高意境宏大结构为基础,加上作者罕见的文字天赋,可以说,《诛仙》离伟大只有一步之遥。
小说中的正魔双方,可以把他们理解为人性中的正义和邪恶的具像,但究竟什么是正什么是邪,作者以张小凡的故事在小说中作了充分的诠释,所谓的正邪,不过是人类自身的一种迷惑,而整个故事本身,其实就是在对所谓的正邪进行一种痛苦的探索。作者出身草根,这种探索也可以理解为底部阶层对所谓的正邪进行了区别于庙堂之上的补充性定义。当然,全书到了后半部,作者的地位发生了改变,有些粉丝就说作者出卖了小说的网游版权后就再也没有那份雄心了,我表示部分赞同。但无论后半部分多么糟糕,丝毫不影响前半部分的精彩以及早早就埋下的宏大伏线。如果施以一些调整,情况会如何?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光彩和阴暗的两面历史,我们可以把故事中的正魔双方一两千年的缠斗借喻为正义与邪恶的历史,那故事中流落在正魔双方阵营的五卷天书其实就代表了人类的正义与邪恶两种力量的象征,这样,双方就可以有一个工整的势力对应。在正派阵营,青云门和天音寺代表了道家和佛家,焚香谷虽然名为道家,但其实其法术大多来自古巫,所以,这三派可以简要概括为道、佛和巫。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思考,青云门雄据中原实力最强,其实代表的就是华夏历史中的以道家为主的中原文化,自古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华夏文化其实是表儒里道,所以说中原文化就是道家文化也说得过去。巫文化在历史上发源于长江中下游,而故事中的巫族也地处南荒,所以巫其实代表的就是未及中原文化灿烂的华夏南方山地文化,而天音寺则代表了外传的佛教文化,这与中国古代社会一一对应。而魔教虽然从故事中来看总部圣殿在西域,但他们活动大多在中原,可以把他们理解为窥视华夏土地而最终被华夏文化融合的少数民族文化。从精神理念上来讲,道家追求的是天地自然,佛家追求的是体悟自身,而巫术追求的是超越自然的神秘力量,多与药物相关。《诛仙》故事中魔教就有与这三者对应的邪恶面:鬼、血和毒。原著基本构建了这样一个思想体系,但由于过多的侧重于青云门的故事,所以对佛和巫这两种力量描写不多,或者不够细致。全书描写的时代跨度从“青云一脉历史悠久,创派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开始,又至“直到距今一千三百年前,情况才有了改变”,我不知道作者安排时代背景是否有所考虑,如果有的话,那这两个时间挑得还真是有水平。假设张小凡所处的时代对应着我们读者这个时代,那一千三百年前,青云门最为强大的青叶时代对应的就是华夏民族历史上最为辉煌的盛唐时代,再往前,两千多年前青云门草创之时,正是对应了华夏文化的成型时期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代。按照青云门源自道家的说法,我们甚至可以推断出,青云门创立的时间大约对应现实世界中的公元前3年至公元前471年。我不相信作者这样的时间安排纯属巧合,而我们这个时代对应着张小凡的时代也并不算太滑稽,这个貌似盛世的时代,也不见得就不会有“修罗”出世。
如果按照上面的思路,我觉得应该把故事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青云故事,伏以道家文化,对立面是邪方的鬼文化,第二部分天音故事,伏以佛门文化,对立面是邪方的血文化,第三部分南疆故事,伏以古巫文化,对立面是邪方的毒文化,最后第四部分就是几种正邪文化借用法术的合力对决,呼应全书的主旨。当然,我不知道作者是不是和我想的一样,我在读这部小说的时候,隐隐能感觉到,正魔双方修练法术目的要么是为了长生不老,要么是为了逞强欺弱,这其实不就跟人类利用科学技术的目的一样吗?所以,在这故事中还可以利用修真法术来借喻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影响,全书最应该揭示就是修真法术对人类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即科学技术对人类究竟是好是坏,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我希望全书结尾应该是修真门派正邪双方同归于尽,从此修真门派消失,借喻科学技术和人类未来的悲观预期。当然,如果要按上面的结构写下去,我觉得应该做一些适当的调整,尤其是张小凡身世解密碧瑶沉睡之后。
原著中有一个问题我觉得比“十大谜团”还让人不解。张小凡最终在十年后原谅了普智,但在这之前,他为什么不去天音寺复仇呢?普智也确实对自己犯的滔天罪行表现出了负责任的姿态,但即使张小凡能够原谅他,草庙村死去的那247个村民会原谅他吗?张小凡只能代表自己,甚至代表不了他的父母。即使碧瑶沉睡让张小凡万分悲痛,但这种悲痛绝对大不过他身上背负血海深仇。冤冤相报何时了确实没说错,但我想那个时候的张小凡还没达到那样的境界。所以,离开青云山之后,一方面他应该为碧瑶找到重生之术,另一方面,他更应该上天音寺复仇,哪怕他那个时候还远不是天音寺的对手。如果故事按照这样的情节发展下去,那就可以以张小凡上天音寺复仇为线索充分的把天音寺所代表的佛教文化展开描写,因为当时他身上最大的本钱就是在炼血堂学的天书第一卷和以血为媒的法宝噬魂,所以第二部分也可以说是佛法与血法的对抗。我个人觉得张小凡离开青云山之后,并不应该因为对碧瑶的愧疚而加入鬼王宗,而是变成一个只为复仇的冷酷游侠。事实上,碧瑶在沉睡之前也并未要求他必须加入魔教,她只想和他在一起,无论在哪里。张小凡离开青云山一方面是因为被道玄驱逐,但更多的是因为对所谓的正义产生了质疑,但这种质疑并不能驱使他离开青云山后就马上投入魔教的怀抱,他应该站在中立的位置。如果还要具体点,我希望张小凡历经万劫手刃247个天音寺僧人之后,最终才与对方达成了和解。佛门普渡众生,自己的恶,我想也应该有度量去等量偿付。
以上就是前面两部分,第三部分,就应该将视角转向南疆,原著中的兽神、巫妖等都是很好的故事,不做大的改动即可。但如果把“十大谜团”解开,这个故事就将更加精彩。虽然已成谜团,但如果按照我的设想,它们也许能够为新的故事架构服务。当然,我的设想很大部分就是取自网友们的想法,甚至有可能也是作者的想法,只是到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被迫陷入了死局成了不解之谜。
公认的“十大谜团”之首自然就是“周一仙到底是谁?”我的设想与网上流传的猜测稍有出入,网上普遍猜测他是青云子座下失踪那一脉,但其实大家还忽略了青云子弟子中的另一脉,就是残废那一脉。我觉得这个青云子的弟子很可能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在法术上继续精进,所以极有可能转向了青云子的相术研究,相术生存的土壤本来就在市井之中,所以他离开了青云山云游四方,而后将青云子的相术代代相传直至周一仙这一代。周一仙这个角色在全书中地位很重要,虽然在数次正邪对决中他都没份参加,但他对主角张小凡起到了启明灯似的点化作用,作者描写这个人物非常成功。
另外有两个谜团我觉得可以合成一个,那就是“鬼先生是谁?”和“黑木的心愿是什么?”很多人猜测鬼先生和黑木是同一个人,但他们干的事情又有太多的不同。鬼先生的事业目标是复活修罗,而黑木的事业目标应该是复活兽神,但从动机论来讲都不大说得通,鬼先生复活修罗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服务鬼王?他与鬼王似乎不是很自然的那种主仆关系,他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我的假设可能比较大胆,我猜测他应该是恶魔修罗的奴仆,有点类似于潘多拉和哈迪斯的关系,他是修罗在人间的迎接者。而鬼王,自始至终都被欺骗了,修罗出世后,他杀的第一个人不是鬼先生,而是鬼王,这个设想与我后面另一个设想有契合关系。再说黑木,他虽然复活了兽神,但在黑虎面前他也曾说过他对玲珑的忠诚并不比黑虎少,既然兽神是玲珑种下的恶果,甚至牺牲了自己才将他封印起来,为什么他又要把他复活呢?这一点,我的设想与网友们的普遍猜测一致,那就是他真正想复活的不是兽神,而是玲珑。如果这样设想,那么虽然这两个人不是同一个人,但肩负的使命是一样的。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他如何复活玲珑?我设想,黑木其实和黑虎一样,都死了上千年,肉身早已消失,他只是一具灵魂而已,他有方法,但没有肉身所以自己并不能施展法术,所以他教小环法术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借小环的天资去实现他的心愿。还可以设想,玲珑之所以可以复活,是因为她其实并没有将自己的肉身完全让给了兽神,而是将自己的灵魂沉封在自己的肉体之内,千百年后,当兽神被八荒火龙所灭,小环就可以借助古巫法术将玲珑从沉睡中唤醒。如果按照三部曲的形式均衡描写三种力量,那就不能老是青云门扛鼎。兽神的祸端来自古巫族内部,所以消灭兽神也应该由古巫法术来完成。既然古巫法术在千年以前就已失传,可以设想玲珑为防止兽神后世复活,将古巫法术密传给了黑木,并用法力让他灵魂不灭监视兽神,只不过后来事与愿违,黑木的忠诚让他在千年之后生出了这个惊天的复活计划。黑木在后世将玲珑巫术传给了小环,这样小环就成了玲珑的隔世弟子,最后祭起玄火鉴召唤出八荒火龙消灭了兽神。原著中是张小凡消灭了兽神,但张小凡是全书的主角,后面还有更大的大块头修罗等着他,把消灭兽神的功勋让给小环其实也没什么。这样的设想并非只为了让原著中这个人见人爱的角色大放光彩,出于逻辑的需要也应该这样才行,因为复活术属于古巫法术的高端部分,不得玲珑“亲传”,恐怕小环复活玲珑也是行不通的。另外,为了在第三部分充分展开巫文化和与之对应的毒文化,我设想应该是由魔教中的大门阀万毒门和黑木联手复活了兽神,焚香谷也有参与,那是后面另一个逻辑。
九尾仙狐小白也是一个很大的谜团,她的身份应该不只一只野狐狸那么简单,我设想她应该是千年之前玲珑身边的灵兽,就像青叶身边有一只水麒麟那样,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她要拼了命去焚香谷盗回原本属于玲珑的无上法宝玄火鉴,不然她去偷来干嘛?称霸天下?
天生骄子林惊羽最后在书中被沦为彻底的酱油男恐怕也是很多读者心中的一块痛,但我觉得这样安排并没什么不好,与他一样的万剑一不也是最后在祖师祠堂里扫了一百多年的地么?当然,原著关于他的故事确实写的太少太平淡了,为了达成他与万剑一的一致性,应该安排他练成了绝世法术干了像万剑一那样至少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之后再归于沉寂才合理,或者应该安排他也去天音寺复仇才对。
说到万剑一,他身上的谜团就更多了,他有幽姬到底有没有故事?他心甘情愿被罚扫了一百多年的地是为了什么?就像一颗巨大的流星,他不是在夜空中划下了刺眼的轨迹后才殒落,而像是突然在半空中消失了一般。我的设想是,天纵奇才万剑一,可以理解为青云门的自由派,他和幽姬确实有点事儿,弑师并不是他被罚的主因,而是代表了青云门传统保守派的道玄不能容忍他与魔教妖女有染,所以借弑师罪名强行用武力把他镇压在了青云山,如果不是这样,道玄完全可以放他一条生路让他去云游四方,何必关在祠堂里折磨他?对于一条巨龙而言,最可怕的不是被斩杀,而是被关进一只笼子。可能这样说并不合逻辑,因为万剑一之气魄堪比青叶,岂是道玄所能收服?但别忘了,道玄和他同样也是当年的青云双骄,后来道玄十年内两驭诛仙甚至将天机印冲破把诛仙剑阵发挥到了极致,也证明他的实力绝不在万剑一之下。也有可能万剑一性格上有弱点,虽然对外霸道无比,但面对师兄的镇压,最终还是选择了屈服。原著中并没有这对青云双骄的对抗,我设想,道玄在入魔之后,万剑一为拯救师兄,与他展开了对决,牺牲自己唤醒了道玄,这也可以借喻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对抗和融合,同时也暗喻了华夏几千年历史的一个事实:自由主义从来没有战胜过保守主义。而此时,道玄虽然恢复了神志,但法力全失,不得不将对抗修罗的重任交给了张小凡。
张小凡和林惊羽这两个在开头看似有宿命般纠缠的人,后来根本没有多少交集,命运截然不同,我的设想应该是两人面对传统的正邪定义时,一个选择了质疑,另一个就像万剑一那样选择了屈服的结果。这一伏线如果好好利用,应该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网上流传的这些谜团,我的理解大致如此。我还有另外一些设想,也想写出来,借以丰富这个并不存在的故事调整。
首先就是焚香谷,我们从原著中得到的信息是,他们创立早于天音寺应该晚于青云门,他们与青云门一样源自道家,但似乎具有正邪两面性,显得神秘但相对前两个门派并不算强大。他们镇守南疆防止兽人入侵中原,但似乎又与兽神合作。总之,这个正派的三大巨擎之一,有太多让人看不懂的地方,希望我的设想能把这些矛盾稍稍解开。我设想他们的创始祖师其实是出自青云门,也就是青云子座下失踪的那一脉。千百年前,青云子一个法力高强的弟子一次下山云游,在南方十万大山遭遇了凶猛的野兽,目睹了这些凶残野兽对老百姓的欺凌,于是深入南方荒蛮拯救百姓。而后他发现这里的民族也就是古巫族并不像中原人士想像的那样的孱弱,古巫族神秘强大的法术让他十分惊奇和羡慕,于是他没有返回青云山,在十万大山的入口创立了焚香谷,一方面阻止野兽侵扰百姓,另一方面开始暗地偷学古巫法术以期称雄一方。因为羞于面对师门,所以从古自今一代代守住了这个秘密。这个设想虽然有些荒诞,但接应了全书的开头,也可解释为什么玄火鉴后世会落入焚香谷之手。千百年来,学习强大的巫术一直是焚香谷历代弟子的夙愿,但古巫法术到玲珑那一代就已经失传,所以虽然后世焚香谷得到了无上法宝玄火鉴,但还是没能参破古巫法术的终极奥义八凶玄火阵,只学到了一些皮毛。直到云易岚这一代,他们已经丧失了耐心决定挺而走险,选择与兽神合作,从而闯下了弥天大祸。
说了焚香谷,就不得不说古巫族,古巫族其实对应的就是华夏南方散落在长江中下游山岭间的古代各族,我的设想这个古老的民族之所以如此强大是因为他们的法术来自高山峻岭,是敬畏大自然的成果。至玲珑这一代巫女传人,古巫法术已经被推至颠峰,玲珑本人的修为,也几入神化,法力和权力、技术都有通性,当到达颠峰状态时,对人类的影响就会扭曲,所以就有了后来的兽神浩劫。历经千百年曲折轮回,玲珑终于重见天日,她以自身的经历给了青云门、天音寺等中原修真人士以警告,事实上,警告已晚,因为不久中原修真人士最大的恶果修罗就出世了。有一个问题是,古巫法术是否来自天书?我的设想是,天书其实应该理解为中原主流文化包括外传进入后来成为华夏主流文化的佛教文化的总体象征。古巫族的文化传承其实不应该和中原文化一样,他们应该直接传承于上古时代的南方文明,所以古巫法术并不是来自天书。他们的法术世世代代皆为单传,所以给中原人士造成了一种与世隔绝闻所未闻的印象,而后来古巫法术的中断也可以借喻为中原文化的入侵导致了南方山地文化的中断。焚香谷和古巫族的关系在这里也可以借喻为中原文化对南方山地文化的干扰和融合,不过,显然还需要更费笔墨才行。
有一些问题,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调整。比如,故事中人的年纪不应该写得那么大,修真可以使人强悍,延长人的寿命,但几倍于现实,确实有点说不过去。而且很多事情也解释不通,比如田灵儿才十几岁,她爹娘都一百多岁了,他俩前一百年干嘛去了,非要一百多岁才生?还有像宋大仁和文敏这样的苦鸳鸯,要等六十年才能在青云试上见上一面,也太残忍了一点吧?从原著来看,故事的主视角在青云门和张小凡身上,但如果要将正邪双方六大门所对应的三对力量充分展开的话,对其它几个派别的新生代继承人描写得还不够,虽然原著在魔教的金瓶儿和秦无炎身上笔墨下得比较多,但在天音寺的法相、法善以及焚香谷的李洵等身上,就显得很单调了。还有就是对正邪双方的小派根本就没怎么提过,往往都是一笔带过,如果将故事意境推至华夏文化的镜像,很多诸子百家时代的其它学说也该在这部小说中找到一些对应的对象。
以上写了这么多,不管调整了多少,其实都还没有触及到全书最敏感的部分,那就是碧瑶的生死。我相信有很多人都因此而把作者骂了不止十遍,我虽然没有骂,但心中的那块隐痛,也是无法形容的。当然,如果作者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写,而是将碧瑶复活,那后面的故事情节也必然让他要被另外很多人骂上不止十遍。几年前,我在另一篇文字中说过,这是一个死结。不管要像作者那样被多少人骂,我还是打算把自己的设想写出来,仅为这几年苦苦的思索画上一个句号。我有预感我的设想会被碧迷和雪迷两个阵营的人骂,那我就在开始这个敏感的话题之前先说一个轻松的话题吧。大家都知道全书都没交代过碧瑶父女姓什么,碧瑶姓碧?她爹姓万?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万人往更像是一个外号,但也不老拿他的外号用啊,难道他们没有姓?据我所知,中国的少数民族中,有些民族还真是没有姓氏的,比如藏族,结合到他们从西方魔教而来,可以推断碧瑶父女应该是藏族人或者其它某个没有姓氏的中国西部少数民族。
任何事情不管多复杂都会一个解决的办法,就像故事中的正魔双方,历时两千多年的仇恨最终都可以通过决斗的来解决,唯有爱情,如果有了矛盾,任谁也找不到完美的解决方案,如果硬要厘定,则必然会有人受到伤害,连同关注这段爱情的人。在原著中,最受伤的就是碧瑶和那些爱她的读者,但我想作者最初绝对不是这样安排的,有了凡碧之恋这个故事已堪称完美,但加入同样完美的凡雪之恋,整个故事就变成了一个打不开的死结,如果《诛仙》是作者给自己挖的一个大坑,那这三位主角的恋情就是这个大坑最深的地方,作者把自己给坑了。
首先声明,我是一个碧迷,以下设想,明显带有一种偏见。我的设想是,碧瑶最终会复活,复活她的不是别人,正是沉睡了上千年已入神化的巫女玲珑。我始终认为,复活一个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原著虽然从神话故事里取了很多传说,但离奇中并没有荒诞,而且始终没有正面描写过复活一个人的场面。所以我觉得,复活一个人,不是一个平凡的人所能做到的,除非他是一个神,如果人类自己就掌握了复活之术,那相当于生命就没有了价值,一切信仰都将崩溃。但设想玲珑复活碧瑶有没有动机和条件呢?首先玲珑复活后,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修罗出世,修罗这个无以匹敌的大恶魔在原著里被描写得太少,但看样子也只有修习了五卷天书才能对付,即便已入神化的玲珑也未必赶得上五卷天书的法力。所以,为拯救苍生,玲珑必然要求张小凡挺身而出,但为了让张小凡发挥出最大的能量,玲珑必须了却他最大的心愿,那就是复活碧瑶,这算勉强把动机解释了。那么她有没有这个能力呢?首先玲珑从虚无中硬生生创造了兽神的灵魂,而后用自己的肉身封印了他,而千年之后,兽神还能借玲珑的肉身复活大戮天下,可见巫术确实有操纵灵魂的能力。但这种能力绝非小巫术,而是巫术达到了颠峰状态的成果,也就是说几千年来,即使是拥有神秘力量的巫族,也只有玲珑一人,拥有这种能力。像原著中那位复活碧瑶失败的大巫师,我猜测失败的原因,应该是他以前所施的巫法都是在人的灵魂尚未离开肉身时处于濒死状态的一种低级法术,而碧瑶则处于濒死和真死之间,灵魂尚未散去但确已离开肉身,所以必须要由创造过兽神那种肉身和灵魂结合案例的玲珑才能实现,这种能力接近创始神。需要补充的是,小环复活玲珑和玲珑复活碧瑶区别很大,玲珑是将自己的灵魂沉封在自己的肉体之中,而碧瑶的灵魂虽然被合欢铃保留并未消散,但已经离开了肉体,这两件事情,在技术上是有等级差别的。这里还是要佩服作者对故事逻辑的严谨态度,如果像大巫师这种在古巫术失传千年之后的人都还能随便就把人复活,那整个故事就要变成战神到处乱窜的局面了。虽然已入神化,但玲珑毕竟不是神,所以我设想玲珑将碧瑶复活后也陪上了自己的性命,与千年之前因逆天而行种下恶果离开人间相比,这一次,她仍然逆天而行,但种下的却是善果,曲折轮回,也算功过相抵,无憾离场。
碧瑶复活后,这个大坑依然跳不出来,接下来就是凡雪恋要如何收场?碧瑶复活后,凡雪恋必然要中断或者要淡化,但如果就这样不了了之,眼看着他们出双入对,那对陆雪琪的伤害丝毫不会亚于碧瑶沉睡十年后被石头砸死的结局。这确实是一个打不开的死结,唯一的办法只能以大悲剧收场。事实上,在前面我就说过,我希望最后的结局应该是被借喻为科学技术的修真法术在最后的正邪对抗中与修罗同归于尽,作为集道佛巫三大流派五卷天书的张小凡,就是修真法术的颠峰代表,最终,他死了。短暂复活的碧瑶在最后的决战中为报父仇力助张小凡,也陪着他再次殒落。而悟性极高的陆雪琪,受玲珑点化,最终认清了修真法术的终极归宿,放弃了法力云游四方。或者让她陪着他们一块去?但这样到了下面不还是一个死结吗?这样的设想或许偏见太重,但与心爱的人一起死,也算是对碧瑶沉睡十年的一个补偿吧。不是我不爱他们三人,而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身在这个宏大的结构里,他们没有更好的归宿。
我期望在最后的结尾植入我个人的对人类未来命运的预期,对应到故事中就是,正邪各大门派至此均受重创没有了生机,但仍经历了数次大战相互残杀,直至轮流破灭,世人再不相信修真传说,后世慢慢遗忘了各种修真法术,各个修真门派百年后均烟消云散不复存在。隐喻科学技术对人类的蛊惑,和人类最终对它的摒弃。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定不能胜天,诛仙者,必自诛。
胡言乱语写了一些,仅供各位一笑了之。